- 联系我们
唐山华鑫私家侦探社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当代在校大学生婚姻观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彭静(1987-),女,江苏连云港人,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该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7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婚姻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结婚动机、择偶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性别、出生年代之间的差异,表明大学生的婚姻观趋向自由化和多样化。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婚姻观;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1.前言 婚姻观是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对男女两性姻缘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和对婚姻问题的关注。他们对待婚姻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会对未来婚姻、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承担产生影响。国内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已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当今,90后的学生已陆续走进校园,并占据了校园的大半天地,他们的婚姻观是否呈现出新的特点,存在哪些问题?为此,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该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和方法 选取上海体育学院四年制的在校大学生,对大一到大四的8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编了《大学生婚姻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人口学变量部分(如年级、性别、出生年代等)和具体项目部分(包括结婚动机、择偶条件等)。因为只是小范围调查,笔者并没有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对社会婚姻有关现象的看法 3.1.1试婚现象 36.1%的被调查者反对试婚,认为这是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36.1%支持试婚,认为这样能让双方更加了解彼此;27.8%对试婚抱无所谓的态度。χ2检验显示,存在显著的出生年代的差异(χ2=11.21,p=0.004<0.01),不同年级(χ2=0.841,p=0.991>0.05)、性别之间对该问题的看法差异皆不显著。 3.1.2签订婚前财产协议书 对于签订婚前财产协议书的看法,52.8%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觉得可以保护双方的利益;25%表示反对,觉得这是不信任对方的一种表现;22.2%表示无所谓。χ2检验显示,年级、性别和出生年代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3.1.3对未婚同居的看法 对于未婚同居的态度,43.1%的被调查者表示反对,43.1%表示不评价,13.8%表示支持。χ2检验显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χ2=63.97,p<0.01)、性别差异(χ2=6.71, p<0.05)。大四学生中持支持和不评价态度的人数比例(19%,59%)高于大一学生(6%,34%);男生中持支持或不评价态度的人数(22%,48%)高于女生(6%,42%)。 3.2 结婚动机 3.2.1性与恋爱、婚姻的关系 43.1%的被调查者认为性对恋爱婚姻重要;30.6%认为无所谓;22.3%认为不重要。χ2检验显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χ2=16.02,p<0.05),随着年级的增长, 认为重要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多(大一38.9%,大二40%,大三43.5%,大四45.5%)。 3.2.2 结婚的目的 50%的被调查者认为结婚是由于真心相爱;40.3%为寻求归属感;4.2%为实现父母的心愿;2.8%为繁衍后代;1.4%为了利益;1.4%是为了满足性的需求。χ2检验显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χ2=37.62,p< 0.01)、性别差异(χ2= 26.19,p<0.01)。随着年级的上升,觉得是因为真心相爱而结婚的人数比例不断下降,而以寻求归属感,完成父母的心愿为结婚动机的人数比例不断上升;女生以寻求归属感为结婚动机的人数比例(42.9%)高于男生(30%),以真心相爱为结婚动机的人数比例(47.6%)低于男生(53.3%)。 3.3 择偶条件 大学生在择偶时,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有:人品(37.5%),志趣相投(13.9%),身体素质(13.9%),能力(9.7%),个性(8.3%)。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选择人品为最重要的择偶条件。χ2检验显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χ2=61.71,p<0.01)、性别差异(χ2=83.99, p<0.01)。大一学生中认为人品最重要的人数比例(44.4%)高于其他年级(大二35%,大三34.8%,大四36.4%)。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能力的人数逐渐增多。女生中认为能力或身体素质最重要的人数比例(11.9%,16.7%)高于男生(3.3%,6.7%),而认为样貌或志趣相投最重要的人数比例(2.4%,11.9%)低于男生(13.3%,20%)。 4.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 4.1教育的忽视 现代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于在校学生婚姻观的教育并不比性教育强多少。教育者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对大学生恋爱的期望值不高,教育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中的前瞻性和引导性欠缺。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包容度不够, 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不强,直接造成大学生婚恋行为薄弱。 4.2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保留着贞洁观,而在行为上则效仿西方式的性开放,这样必然导致思想与行为上的偏差,给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矛盾和冲突。在婚恋观上则出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色彩。 4.3媒介的作用 在媒介不断发达的当代社会中,有些影视文学作品只注重社会效益,置恶劣的社会影响不顾,对大学生的恋情、同居、性行为及社会婚姻中的婚外恋等现象大肆渲染传播,这种传播似乎暗示了大学生这些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致使大学生并不牢固的传统道德受到极大的削弱和瓦解。 5.结论 5.1当今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结婚动机、择偶条件、对未来婚姻的构想均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年代的差异。 5.2 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婚姻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5.3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恋爱婚姻观念均表现出理性化的趋势,而与80后相比,90后新生代独生子女的婚恋观更加自由化和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 [3]罗晴撰.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余玉花等.道德人格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5]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