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唐山华鑫私家侦探社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侦探哈姆雷特
摘 要:在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追查其父死亡之谜并为其父复仇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与勇气,和现代侦探小说中的大侦探们比较起来完全不落下风。因此,我们可以称哈姆雷特为侦探,但是,仔细把哈姆雷特和现代侦探小说中的侦探作比较,还是可以发现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关键词:哈姆雷特;侦探;共性;差异性 英国作家、批评家德昆西(Thomas De Quincy)于1827年2月在《布莱克伍德》杂志(Blackwoods)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一种艺术的谋杀》的文章。他从审美的而不是道德的角度看待谋杀,认为干净利索、不留痕迹的杀人是一种艺术,可以像欣赏绘画、雕塑或其它艺术品那样鉴赏。[1]德昆西的思想对后来的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产生过重要影响。坡的《莫格街凶杀案》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他在其中设计了“作为一种艺术的侦探术”从而与“作为一种艺术的谋杀”相抗衡。此后,凡是成功的侦探小说,其必有一个狡猾的罪犯和与之相对抗的足智多谋的侦探。 在《哈姆雷特》中, 克劳狄斯谋杀亲兄并将其伪装成意外的做法不能说是相当高明但却是相当成功的。他成功的欺骗了包括哈姆雷特和他的嫂子葛特露在内的所有人并如愿继承王位,还娶了葛特露为妻。可以说在老王的鬼魂现身之前,哈姆雷特的身份还只是老王之子、现王之侄。他能做的就是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痛和母亲匆匆下嫁叔叔的怨恨之中。而后来鬼魂的出现则彻底的改变了哈姆雷特的角色。他需要走出悲愤,去将克劳狄斯的罪行公布天下并让其为其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换句话说,哈姆雷特需要扮演的正是侦探小说中的“侦探”一角。 “说哈姆雷特是个侦探并不过分,他仔细查看着所有的线索,耐心寻找着让克劳狄斯原形毕露的时机”[2]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展现给我们的哈姆雷特智慧、善良、灵敏、冷静、正义、风趣幽默,几乎具备了人类该有的所有的灵性。他装疯卖傻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经常使用双关语、隽语对克劳狄斯及其臣子进行挖苦讽刺,导演戏中戏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谋划计中计除掉克劳狄斯安放在自己身旁的两个耳目,与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比试剑术丝毫不落下风,并在临死之际恳求好友霍拉旭将真相公布于天下。哈姆雷特在与克劳狄斯的斗智斗勇与现代侦探小说中的那些大侦探们相比毫不逊色。 西方侦探小说强调的是侦探的智慧、理性、冷静,而所谓的人情味则是与他们所要在小说中宣扬的理性、科学传统格格不入的。用前苏联阿·阿达莫夫的话来说就是:“在西方优秀成果的侦探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谈不上是值得人们效仿的正面人物,就连侦探也像与之斗争的对象那样凶残狡诈”。[3]但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却人情味十足,表现在其对父亲之死的悲痛,对母亲改嫁的义愤,对克劳狄斯的憎恨以及他对奥菲莉娅的感情。那么,这种人情味会对哈姆雷特作为侦探这一角色产生影响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任何文学作品,无论其是哪一种体裁或题材,都是与人有关的。高尔基曾经做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这是“因为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4]在剧中,哈姆雷特的角色比较复杂,他是老王哈姆雷特、王后葛特露的儿子,也是现任国王的侄子,这种复杂的关系注定使哈姆雷特扮演的侦探角色面临艰难的心路历程。简言之,侦探哈姆雷特既要接受伸张正义之责,有不得不受伦理关系限制。现代侦探小说往往注重的是通过塑造一个冷酷的侦探, 运用逻辑推理科学手段找出凶手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一做法显然在《哈姆雷特》中行不通,因为凶手在一开始就被揭晓。那么,通过丰富哈姆雷特作为侦探的情感世界,展现其在罚罪(复仇)过程中展现的艰难心路历程则不失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好手段。事实上,受西方侦探小说影响的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却往往也很具有人情味,甚至在侦探故事中开创了“侦探+爱情”模式。谢彩在《中国侦探小说类型论》中说道:“只要是不偏离‘侦破’和‘惩恶扬善’这一主线,对侦探爱情点到为止的细腻描写,只会把读者带入更为深刻的感情世界里,并且,侦探们在爱情中遇到的麻烦,可能不只是‘私人性’而是具有‘普遍性’,不时还会触及到尖锐的社会问题,促使读者和作家笔下的侦探一道去思考生活中的困难与矛盾及其意义。”[5]从这点看,给予哈姆雷特丰富的人情味对其侦探角色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袁洪庚.现代英美侦探小说起源及演变研究[J].国外文学,2005(4):64. [2] 阿瑟·伯格.哈姆雷特谋杀案[M].李永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0. [3] 阿·阿达莫夫.侦探文学和我—一个作家的笔记[M].杨东华、春云、苏万巨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35. [4]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 [5] 谢彩.中国侦探小说类型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3. 作者简介:许和刚(1992-),男,安徽合肥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MTI研究生,研究方向:笔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