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唐山华鑫私家侦探社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打工妹跨地区婚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小屯镇虎狼
一、调查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如潮水般涌入城市,我国传统婚姻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与碰撞,新的观念、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近年来,出现的打工女性远离家乡和亲人外嫁的现象,就是我国城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婚姻现象。而嫁到小屯镇虎狼爬岭地区的打工妹,由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她们的婚姻显得尤为特别。 虎狼爬岭地区位于小屯镇西南部,是小屯镇最为贫瘠地方,那里地处丘陵,靠天吃饭,集体工业不发达,产值几乎为零,生产和生活相对较为落后,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出卖农产品和饲养家畜,可是“望天收”的种植方式让所有农民的希望变得渺茫,这里的年轻人找对象都十分困难,当地的女孩子都不愿意嫁到本地,地理条件较好地区的姑娘更是没人想来。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里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外出打工便成了大多年轻人的不二选择。当然也会有好多年轻人打工的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婚姻问题,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与当地打工仔在城市相恋的农村打工妹婚后回到农村的生活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该研究调查对象为跨地区(跨县,跨省)婚嫁到虎狼爬岭地区农村打工女性。为了保证所调查的问题兼具真实性、代表性和典型性,该调查选取了虎狼爬岭地区较典型的三个村(石河沟,双石碑,吴岭)有效调查对象34例。 2.2研究方法基于该研究的目的与特点,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访谈对象主要为跨地区婚姻夫妇及其家人,为了补充和丰富调查素材,还访谈了部分村民、村委会成员。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94.4%,由于问卷中涉及的题目都是态度明确、价值中立的问题,从而保证了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个人情况 3.1.1.1年龄偏小。 在被调查的34人当中,15—20岁的10人(占29%),21—25岁的15人(占44%),26—30岁的6人(约占18%)30岁以上的3人(占9%)她们大多都是初中毕业以后出去打工的,73%的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正处的劳动的最佳时期,同是也是对婚姻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时期。但是由于第一次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她们当中的好多人感到孤独和无助,同厂打工的异性只要稍给一些帮助就会让她们倍感温暖,再加上生活阅历的不足,坠入情网便成了自然的事情。 3.1.1.2文化水平偏低。在被调查的34人当中,12%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7%是初中文化程度,18%是高中文化程度,仅1人是大专。不高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她们是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也不会有太多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寻求上进也只是少数人的目标, 工作之余的时间让她们感到空虚和无聊,这时感情便成了她们的灵丹妙药,让她们兴奋,让她们解脱。 3.1.1.3娘家经济条件偏差。在先择打工的目的问题当中,4人(约占12%)选择的是“为了赚钱”,18人(约占53%)选择的是“为帮助解决家里经济上的困难”,9(约占26%)人选择的是“为了找个好对象”,3人(约占9%)选择的是其它。这说明她们大多是来自困难家庭,由于家里经济的不好,让她们过早的挑起了生活的担子,离开的自己心爱的学业,改写了她们的人生之路。 3.1.1.4流出地分布较广。在被调查的34人当中,10人(约29%)是省内的但是离我们这很远,24人(约占71%)是外省的,有山西的、四川的、浙江的、贵州的、江苏的、云南的、等等。这说明她们大部分是来自省外,离这里较远,听不懂我们当地人讲话,不能很好的与当地人沟通,这让她们在这里生活的很孤独。 3.1.2婚姻家庭状况 3.1.2.1婚姻自主程度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权利也都在逐步得以实现,婚姻自由权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也正在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普遍被人们所享有。在被调查的34人当中,仅有4(约占22%)人是经人介绍而走到一起的,30(约占88%)人是自由恋爱在而结婚的,其中16(约占48%)人也是征得了娘家人的同意,4人是娘家没有明确表示,14人是娘家人反对嫁到期里。并且她们当中17人是登记结婚的,16人没有登记,1人此项没填。这些打工妹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接受了新的思想,自主的选择自己的婚姻。 3.1.2.2婚姻满意度较高。这些外嫁的打工妹当中,多是在老公家的待遇很高,因为家的经济条件在我们当地都是不太好的,或是家里弟兄较多,她们的到来是老公全家人的欣喜,当然就不会委屈她们了。在被调查的34人当中,17人(占50%)选择了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16人(占48%)选择的是“一般”,仅有1(约占2%)人选择的“不幸福”。在问及结婚以来的感受时,有14人(约占41%)选择了“很好,和我想的一模一样。”,17人(占50%)选择了“还算可以吧”,2人(约占6%)选择的是“当时的选择太盲目了”。在给自己的婚姻打分时,选择60分以下的是1人,60—70分的2人,71----80分的10人,81---90分的有14人,90分以上的7人。在问及婚姻中最值得欣慰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有32人(约占94%)写的是“妻关系很好,”1人(约占3%)写的是“没有”,另有一份是此项空白,这都说明她们在这里的生活还算是满意的, 而且自己的婚姻也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的人们夫妻关系的和睦程度是相当高的。也许正是因为这层原因才有了她们婚姻呈现出的暂时稳定。 3.1.2.3家庭接纳程度较高。当这些外来的打工妹和相爱的人双双回到男方家里时会受到极大的欢迎。因为她们的到来解决了这个家庭里一个较大的困难,用我们当地的话讲是不花钱就找到了媳妇,并且她们在这个家里受到很大的优待。在问题“你老公的家人对你们婚姻的态度是什么”当中,15人(约占44%)选择了“非常赞成”14人(约占41%)选择了“赞成”5人(约占15%)选择了“无明确表示”。 3.1.2.4家庭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偏低。当她们离开打工地回到农村,大多人从事了农业。自己创业的较少,在问到“你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时,16人(约占47%)选择了“双方在家种地”,2人(约占6%)选择了“做小生意”,16人(约占47%)选择了“男人外出打工”,也就是说外嫁女结婚后基本就是在家从事农业劳动。因为好多家庭怕她们如果再出去打工就不一定会再回到这里。对问题“你们家每个月的收入是”回答,5人(约占15%)答的是“500元以下”,3人(约占9%)回答的是“500---700元”,14人(约占41%)答的是“700-900”元,12人(约占35%)答的是“900元以上”,就算是她们都为3口之家,每人每月最多才是平均300多元,刚刚摆脱了贫困。 3.1.2.5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地理条件也不在成为制约人们生存和发展主要因素,所以这些外嫁女们对我们当地的相对较差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太多的抱怨。在对问题“你对这里的地理环境满意吗?”的回答当中,28人(约占82%)选择的是“满意”,3人(约占9%)选择的是“非常满意”仅有3人(约占9%)选择的是“不满意”。 3.2调查对象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存在的问题 3.2.1.1婚前信息掌握不够。在34名调查对象当中,有76%的在结婚前来过老公的家乡,可是在“结婚前你了解老公家里情况吗”这个问题当中,有16人(约占47%)选择的是“不了解”,10人(约29%)选择的是“了解一点”,8人(约占24%)选择的是“了解”。一方面表明了她们婚前了解的不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男方或男方家庭的刻意隐瞒。 3.2.1.2表面的稳定和潜在的动荡。在调查和访谈当中我们发现,当地的一部分男子为了娶回老婆,他们在城市与打工妹的交往过程中,都有刻意隐瞒或者制造某些对自己有利信息的行为,这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逐渐的暴露出来,会造成妻子的心理落差,必然会造成他们婚姻潜在的动荡。 3..2.1.3娘家的支持率不高。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外嫁女的娘家人一般是反对女儿远嫁的。再加上这里的地理条件偏差等原因,她们大部分的娘家是不同意女儿嫁到这么差的地方。在问到“娘家的是不对这里的评价是什么”的问题当中,8人(约占24%)回答的是“很好”,10人(占28%)回答的是“还行”,16人(约占48%)回答的是“很差”,并且在所有的调查对象当中,16人(约占48%)根本和家人没有经济上的来往,5人(约占14%)选择的是很多,13人(约占38%)选择的是“不常有” ,由于娘家人对她们婚姻的不赞同,当然就不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3.2.1.4 社区融入度较低。这些外嫁女在表面上是到了这里就成了这里的人,但是要适应这里的生活融入这个社区,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所有的调查对象当中,在问及邻里关系时,选择“一般”的有26人(占76%),选择“很少接触”的5人(约占15%)选择“处得很好”的3人(约占9%),在问到“你参加村里妇女们组织的活动吗”这个问题时,有11人选择的是“偶尔参加”,13人选择的是“不参加”,4人选择的是“从不参加”。说明 她们当中也很少有人会经常参加村里妇女们组织的活动。 3.2.1.5政府和村组织的关心较少。尽管外嫁女自己的体会有所差别, 但是她们的选择却是相似的。在问题“你认为村两委会对你们的生活有怎样的态度”回答时,7人(约占20%)选择了“有点关心”,19人(约占56%)选择了“不关心”,2人(约占6%)选择了“非常不关心”仅有6人(约占18%)选择了“非常关心”。这充分表明了村委会对她们的关心不够。同时在访问中还了解到她们从来都没有感受当地政府对她们的照顾和关怀。 3.2.2原因分析 3.2.2.1客观因素 3.2.2.1.1因为距离远, 了解难。不少女性远嫁之前,对男方人品及其家庭情况的了解,往往只是听男方的一面之词,而男方为了促成这桩婚姻,就会刻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不惜制造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假信息,以获取对方好感。遥远的距离让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很难做到知根知底,嫁过去以后,才发现丈夫人品不好,性格不健全、家里经济状况很差等不愿看到的问题,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她们婚姻关系的和谐。 3.2.2.1.2传统观念影响下女方父母的干涉。当今,即使在农村,父母一般也都会接受子女自由恋爱,很少会干涉女儿的婚姻大事。但一旦女儿要远嫁,父母却要慎重考虑,首先是距离遥远,对男方及其家庭不能知根究底,怕女儿上当被骗;其次是女儿嫁得远,不好照应,怕女儿在异乡会受委屈;再次是为自己年老时女儿在身边有个依靠着想。假如女儿远嫁态度坚决,有的父母就态度非常强烈,甚至不惜以断绝关系或以死相要挟。因此她们当中的好多人都是怀着愧疚生活在这里的,父母干涉的阴影时时笼罩着她们。 3.2.1.3地域的偏差导致外嫁女社区融入滞后。虽然结婚使得这些打工妹表面上进入了当地社区和家庭,但是这没能让她们成为真正的当地人。这是因为婚姻迁移和社区迁移是不同步的,婚姻迁移是表面的、形式的,也是快速的;而社区迁移是内在的、缓慢的,社区的融入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调适,打工妹需要对这个社区的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再社会化,从而完成对新社区的社区适应。 3.2.1.4是语言障碍影响外嫁女参与当地的社会互动。外嫁女特别是跨省外嫁女都会存在语言障碍问题,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们很难和当地人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因语言不通引起的不适与误解有时在所难免。再加上当地人总是倾向把她们当作外来者看,视其为另类,议论猜测,对外来女与本地人表现出来的诸多不同,津津乐道,甚至嘲笑,因此邻里活动外来媳妇也不会主动参加。 3.2.2主观因素 3.2.2.1选择的非理性化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外嫁女在当初选择对象时大多都是在孤独苦闷的打工生活中做出的,多是一时冲动,不免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当真的回乡生活之后才发现有好多当时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再加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这些外嫁女和丈夫及其家人之间矛盾重重。 3.2.2.2是不适应嫁入地的生活。远嫁他乡,地域差异,必然要遇到诸如生活方式不同、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远嫁女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症状,进而影响到她们身体健康情况和心理状态,心理上的不能承受和生活上的不能适应,,还会让她们出现厌烦、孤僻、仇恨等精神方面的问题, 甚至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无法安心稳定的投入新生活。 3.2.2.3漂泊感下的心理压力。从心理角度来看,这此远嫁的打工妹,离开原来熟悉的群体和社区环境,脱离原来的家庭网和社会关系网,走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及社区环境,一定需要一段时间调整和适应,如果再与男方及其家人有思想上的分歧和意见上的不一致,思乡的心情就会特别强烈,充满着漂泊感和孤独感,心理压力巨大。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婚姻生活稳定,导致双方关系的不和谐。如果外嫁女难以承受压力,她的婚姻往往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四、思考与建议 农村打工女性离开家乡远嫁不仅是当事人自身的简单的婚姻行为,婚姻事件,从深层次上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反映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迁徙和婚姻变迁的规律。相对于传统农村的缺少流动和地域狭小的通婚范围,农村女性外出打工引发的跨地区婚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婚姻的地域走向,对于血缘与地缘相互重合的农村传统婚姻模式是一个有效的突破,促进了农村的社会流动,相对提高了人口的质量,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会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外嫁打工妹的引导和管理。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应予以重视、关心,正确对待农村打工女性跨地区婚姻这一婚姻的新情况、新变化,主动把握这种婚姻的积极作用,从当地的政策上给她们以帮助和照顾,引导她们积极投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来,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力消除她们婚姻中潜在的问题与隐患,保持这一群体婚姻的稳定性。 4.2开展集中的培训活动,促进她们尽快融入当地社区。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外嫁女所在的村委会要开展一些活动,学习当地方言,了解当地风俗习惯,鼓励她们多参加村里组织娱乐等活动促进她们的再社会化。并教育当地人要友好的对待这些远嫁的打工妹,消除她们心理上的孤独和漂泊感,让她们在当地愉快的生活。 4.3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打造和谐美满家庭。家庭是社会和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一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夫妻来说,想拥有美满和谐的婚姻并不容易,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经过双方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对于远嫁女来说,应该用开放的心灵和态度去积极适应当地的气候、习俗、饮食、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适时调整不适、冲突,正确处理婚姻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对于娶了外地女性为妻的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妻子嫁给自己作出的牺牲,用爱与理解帮助妻子克服因差异、冲突带来的种种不适,尽快让妻子融入新家庭和本地人的生活圈子。 打工妹的跨地区婚姻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随着农村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因农村女性外出打工引发的跨地区婚姻今后还可能会有扩大化趋势,研究农村打工妹婚姻也将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疏仁华 青年农民工的婚变行为的社会学解读中国青年研究[J]2008(9)74-78 [2] 仰和芝 农村打工女性跨地区婚姻稳定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卷1期 [3] 邓智平 关于打工妹婚姻逆迁移的调查南方人口2004年第3期,第19卷35-40 [4]谭琳.“双重外来者”的生活———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经历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2):7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