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唐山华鑫私家侦探社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电 话 :l53-6950-8649
传 真 :0315-8238l53
地 址 :唐山西外环马驹桥过街人行天桥北行200米
七七式7.62mm手枪未正常拋壳原因检验1例
关键词:拾支;故障检验;未正常抛壳;射击试验;弹壳中图分类号:DF794.1文献标识码:B
在枪弹检验鉴定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故障枪支进行检验并分析故障原因。造成枪支故障的因素较多,一方面由于枪支结构复杂,参与射击动作的零件众多,且各动作需由多机构相互配合并逐一完成,射击 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使枪支出现故障。另外,与兵工厂校枪或部队训练时产生的故障不同,在实际案件检验中,不仅需要考虑枪支、枪弹的设计、保养、擦拭等方面的因素,还需要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枪支故障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使得该类检验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介绍一起实际案件的检验、分析过程,进而总结出枪支故障检验方法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案件简介 某日,某派出所内发生一起妨害公务、抢夺枪支的案件。据送检人介绍,案发时一名公安民警与当事人有肢体冲突,纠缠间民警的七七式7.62mm配枪打响了,发射的弹头击中了伤者腿部,但在现场未找到射击弹壳。送检单位判断该枚射击弹壳未抛出,仍留在手枪内。要求鉴定案发时送检枪支未能正常抛壳的原因。 2检验 送检时七七式7.62mm手枪的套筒回复到位但无法活动,借助工具从其弹腫内取出未正常抛壳的弹壳1枚。经检验,送检枪支各机件完备,击发动作正常。 将从送检枪支弹膛内取出的64式7.62mm手枪弹射击弹壳置于体式显微镜下检验,发现其底缘有拉壳钩痕迹,体部有环状弹膛内壁痕迹,但未发现抛壳挺痕迹(见图1)。 分析认为,送检手枪内的枪弹被击发时,弹头射出枪口,但套筒未后坐或后坐不到位,弹壳未与抛壳挺发生碰撞,从而未能正常抛出。该情况与卡壳现象基本一致,即活动机件停在前方,没有开锁,弹壳留在膛内。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如下原因[1—2]: (1)枪机后坐能量不足,后坐运动受阻•.套筒受到外力作用或枪机运动部件清洗不干净、油污过多,射击过程中枪机后坐阻力增大,致使枪机不后坐或后坐不到位。 (2)拉壳机构不能正常工作:由于拉壳钩齿磨损、断落,或拉壳钩槽内污垢过多、拉壳钩簧失效等,致使拉壳钩运动受阻,不能完成正常抱壳。 (3)抽壳阻力过大:弹膛表面的烧蚀、表层脱落、粘结或污垢过多,易造成抽壳困难,甚至不抽壳的故障。 (4)抛壳机构不能正常工作:抛壳挺工作面磨损或断落,无法正常完成抛壳动作。 •59• 图1未正常抛出的弹壳底面 经对送检手枪检验,发现其拉壳钩槽污垢较少,拉壳钩簧工作正常;弹膛污垢较少,无烧蚀及表层脱落、粘结现象;未发现拉壳钩齿及抛壳挺工作面严重磨损或断落。由此基本排除了上述的第(2)至(4)项因素致使送检手枪未正常抛壳的可能性,分析是由第 (1)项因素所致,但究竟是枪支本身的原因,还是外力作用所致,还需深人分析、验证。 3射击试验 为了对上述原因分析加以验证,笔者进行了射击试验,以进一步判断未正常抛壳的真正原因。 用送检手枪进行射击试验:首先正常射击3组、每组7发枪弹,射击时每枚弹壳均从抛壳窗口正常抛出。然后,进行模拟射击试验,即将送检手枪的套筒用台钳夹持,以模拟外力阻碍套筒后坐的情况,分别射击2次,结果射击后弹壳均留在弹膛内,套筒均无法拉动。 将正常抛出的射击弹壳分别置于体式显微镜下检验(见图2-a),发现其2时〜3时位有拉壳钩痕迹,8时〜9时位有抛壳挺痕迹,体部有环状弹膛内壁痕迹。将留在膛内的射击弹壳分别置于体式显微镜下检验(见图2-b),发现其底缘有拉壳钩痕迹,体部有环状弹膛内壁痕迹,但均未发现抛壳挺痕迹(该弹壳底面图像的部分信息经过模糊处理)。 TF.常抛壳 未正常抛壳 图2射击试验样本弹壳底面照片 射击试验及痕迹检验表明:一方面,正常射击时,送检手枪的枪机后坐、抽壳及抛壳动作均正常,弹壳均能正常抛出,且抽壳及抛壳动作在弹壳上均有相应的痕迹反映。因此,排除了枪机运动部件清洗不干净,拉、抛机构动作不正常,弹膛污垢过多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模拟试验中,当套筒后坐受到阻力时,枪机后坐不到位,射击弹壳未能与抛壳挺发生碰撞而留在膛内,故射击弹壳上无抛壳挺痕迹反映。经比较,送检枪支情况及弹壳痕迹反映与模拟试验基本一致。 4讨论 综上,经对送检枪支、弹壳及试验样本的检验,并结合射击试验情况,判断送检枪支内的弹壳底面未发现抛壳挺痕迹是由于该弹壳被击发后枪机后坐不到位而未与抛壳挺发生碰撞。据此分析,送检七七式 7.62mm手枪发射时其套筒受到了外力的阻碍。 另外,理论上分析枪支未正常抛壳的原因时,还应考虑枪弹方面的因素,如发射药装药量超过了规定的要求,可能使得膛压过髙,从而造成不抽壳的故障;又如弹壳材料厚薄的误差超过了规定的公差范围,会造成壳体热膨胀系数不一致,从而增大抽壳阻力,也易出现不抽壳的故障。上述情况都是由于枪弹批量生产中装药量和弹壳壁厚的误差所造成的,但实际生产过程中超差过大的可能性很小,况且64式7.62mm手枪弹早巳生产定型并正式列装,所以,枪弹的因素不应作为主要原因考虑[2]。 在分析枪支故障时,应力争做好以下3个环节: (1)系统检验故障枪支及相关痕迹,是原因分析的基础。(2)力求全面是正确分析故障原因的必要条件。针对故障种类,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其影响因素:其一枪支方面,设计的缺陷、加工的超差以及使用、保养过程中的保管不当、擦拭不到位、零件的磨损与老化等均属于考虑范围;其二枪弹方面,应考虑枪弹变形、失效、加工超差以及装配误差等问题;其三人为操作不当或其他外力作用亦可能造成枪支故障。(3)条件允许时进行试验验证,是正确分析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德仲,李国安.枪弹痕迹检验技术[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128-136. [2]张光沛.某新型手枪不抽壳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国防技术基础,2008(7):56-59. 收稿日期:2011-08-31 |